close

論文名稱(中):日治時期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台灣社會-賴和、楊逵、吳濁流的作品分析
論文名稱(英):
語文別:中文
學號:
研究生姓名(中):陳明娟
研究生姓名(英):
指導教授(中):張炎憲
指導教授(英):
關鍵字(中):

關鍵字(英):

頁數:117

提要(中):

        在面臨以武力抗爭手段無法達成預期推翻殖民統治的目標,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弱小民族尋求獨立、民族自決、民主政治的思潮,透過海外的留學生,跨海來台,豐潤在台知識分子尋求另一抗爭方式的契機。而中國大陸的五四運動風潮,更提供了一個前導的模式,供作台灣新文學運動的興起淵源,經由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帶來的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精神,日本內地留學生帶回了大正民主思潮,及世界民族自決等思想潮流,並且融入政治抗爭的色彩,而形成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主要雛形。

        所以台灣新文學既然負有政治上的濃厚抗爭色彩,則利用文學宣揚政治理念便是很明顯可行的事實。要想達到普遍大眾的關注、支持,首先便得讓民眾瞭解,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個什麼樣的狀況,讓民眾瞭解真相,不被統治者所矇蔽,才能激發群眾支持的助力,一旦普通民眾都體認到受壓迫的意識,便能形成一股力量,結合反抗勢力而讓統治者面對強勢抗衡力量,採取改善的態度,以漸進達成民族自決的宗旨。所以新文學的作家便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反映出現實環境的狀況,日據時期的台灣社會便是文學作家們取材的藍本。

        由賴和、楊逵及吳濁流三位作家描繪的日據時代的台灣社會,是個什麼樣的狀況:

        異民族的統治,殖民地的人民無法享受與統治民族相等的權利,卻要付出更多的義務。在台日本人得免除保甲的義務,便可顯示出種族間不平等待遇。警察是統治階層的基礎角色,因此也就與民眾接觸最密,由民眾對警察的敬畏之情,就可看出人民對殖民統治的畏懼。而政治上的不平等,經濟上狀況亦如是。利用政治為後盾強制『徵收』民地,以為資本家、財閥的私有財產。政治、經濟交相為利的局面,壯大了日本統治階層及其所屬的資產勢力,而一般民眾只有被剝削的『義務』。資本主義化的結果,給台民帶來的被剝削、被壓迫的最典型例子,便是製糖會社和蔗農的關係。附屬於一貫的政治、經濟的壓迫台民的理念下,教育政策也是如此。台民上的公學校,主要是教導習日語,因為語言的學習,可以控制思想意識,且便於政令的宣達,也就是易達奴役的目標。除了學習語言教育之外,便是以實業教育為主,以增強勞動力,增加生產,以達剝削目的。綜觀小說中的台灣社會,是一個統治者欺凌被統治者;壓迫者剝削被壓迫者的極端不平等的社會。造成這個不平等的差別待遇,由總督府的治台一貫政策中可以看出,這是統治階層以剝削殖民地為主要目標,枉顧殖民地民眾權益所種下的因而結下的因果。

        由三位作家的作品內容,可以肯定作家個人的出身背景(家庭背景)以及個人成長的經歷、過程,及個人的思想傾向,都會從作品中流露出來。某些作品更可看成作者的自述,如賴和的『彫古董』,楊逵的『送報伕』,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所以經由作品去研究作者的思想傾向或出身背景,或反之,由作者本的出身、思想傾向去推敲作品內在心理層面的活動,由此而可得到證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turday9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