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譯自英文-《通向印度》是英國作家愛德華·摩根斯特(E. M. Forster)的小說,背景是1920年代英屬印度和印度獨立運動。它被現代圖書館選為20世紀英國文學的100部偉大作品之一,並獲得了1924年詹姆斯·泰特·布萊克(James Tait Black)小說紀念獎。時代雜誌將該小說列入其“所有時代100部小說”列表中。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zf4C0m/record?r1=87&h1=4本論文嘗試從後殖民的角度解讀佛斯特的作品《印度之旅》,探討文本中顯露的殖民策略與反殖抗爭的議題。除了簡介與結語,本文共分為三章。第一章探討由故事主角何吉茲醫生所代表的後殖民自我的建構(the construction of postcolonial self)。根據法農與甘地的見解,所謂後殖民自我的建構,指的就是對於文化殖民主義的拒絕並進而重拾自身的本土文化傳統。而此一心理與文化層面的建構過程,後殖民批評家們認為是反殖抗爭運動的基礎,因為他們相信經由此一後殖民自我民族尊嚴的建構,被殖民者才能真正的擺脫殖民主義的陰影。第二章則利用德勒茲之「知識領土歸還」論述來探討小說中重要場景馬拉巴山洞,闡述佛斯特如何利用山洞內的回音以及其古老神秘的特質對於女主角摩爾夫人與何德蕾小姐所造成的影響,來象徵被邊緣化知識亦或被殖民地本土知識的回歸以及對西方主流知識系統同一性哲學的反擊。第三章則是探討殖民法律對於被殖民者所提供之反殖抗爭的契機。法律原本是殖民者在殖民地用以伸張殖民權威的論述依據與實際手段,但在《印度之旅》中,卻相反的成了殖民統治的障礙和印度人民抗爭示威的藉口與舞台。藉由對審判過程的詳細描述以及安排何吉茲在審判中獲判無罪,佛斯特不僅點出了殖民法律本身內在邏輯的矛盾性,更讓審判的結果演變成為被殖民者反殖抗爭的一大勝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turday9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